(開顱術後第二天,湘雅醫院新生兒科教授岳少代償傑為齊齊檢查身體)
  紅網長沙11月14日訊(記者 董雷 通訊員 伍西明 王潔)邵陽的男嬰齊齊還沒滿月,就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接受了一場關鍵字開顱手術。術後,一根細細的導管從他的頭頂伸出,與旁邊的顱壓監測儀相連,顱壓的任何“風吹草動”都盡覽無遺,保證了他順利度過危險期。醫院經過文獻檢索發現,採用這種持續動態顱壓監測方法救治新生兒病患,在國內外尚屬首次。
  齊齊患有內左枕葉動靜脈畸形,出生4天后由於血管破裂導致顱內出血,且出血腫較大。新成屋若不手術清除血腫及切除畸形的血管,齊齊不僅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,而且以後還會發生顱內出血現象。經過湘雅醫院神經外科和新生兒科共同會診後,決定給齊齊進行開顱手術,清除顱內的大血腫並切除異常的血管。11月4日,專家為出生僅有29天的齊齊順利地施行了開顱手術。
  然而,手術只是第一關。術後患兒顱內壓的usb監測,是影響患兒生命質量的最關鍵因素。顱內壓過高,會導致腦部缺血和缺氧,從而造成神經功能障礙,甚至危及生命。如何動態精準監測地新生兒顱內壓,一直是醫學上未能攻剋的難題。
  “以前主要是通過觀察新生兒臨床表現,或是用手去感受前囟門的壓力來確定,這都是比較粗糙的方法,往往這時候顱內壓已經很高了。若要準確的測定顱壓需進行腰椎穿刺測定顱壓,但腰穿測壓只能反映測定當時的壓力,不能進行動態監測。”岳少傑教授介紹。新生兒只能咖啡弄通過哭鬧來表達,然而醫護人員卻無法確定哭鬧的原因,不確定是否因為顱內壓增高,往往不確定如何處理。
  湘雅醫院新生兒科主任岳少傑教授對此提出了大膽的想法,嘗試將顱內壓動態監測技術應用到術後的新生兒病患者。然而,由於新生兒大腦正處在生長髮育階段,如何放置監測儀探頭而同時避免損傷新生兒的腦組織,又是一個技術難題。
  岳少傑教授介紹,對於成人來說,監測儀的探頭直接放在腦組織或側腦室內,但可能會造成感染或腦組織損傷。而新生兒腦組織尚未發育,一點小小的損傷可能會大大影響今後的生存質量,甚至可能導致死亡。
  “我們將以往應用在成人上的技術進行改良,將監測儀探頭放在硬膜外,這樣就能避免損傷腦組織,不僅是要輓救患兒的生命,還要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。”岳少傑教授介紹,然而新生兒顱內血管和硬膜之間僅有2釐米的空隙,需要技術嫻熟的神經外科專家在顯微鏡下非常精細的操作,才能避免損傷腦組織。
  顱內壓監測儀通過齊齊顱內的探頭,將顱內壓力傳輸出來,並轉化成直觀的數字。顱內壓任何細微的變化,都能及時在儀器屏幕上反映出來。在齊齊並未表現出外在信號(如哭鬧)之前,醫護人員就能發現顱內壓的變化,及時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。經過一個星期的監測和治療,齊齊的顱內壓由最初的26mm/Hg已下降並穩定至正常水平7mm/Hg以下。目前,齊齊各項生命體徵平穩,不日即可出院。
  岳少傑教授表示,新生兒科病患兒中約有三分之一存在顱內壓增高現象,腦膜炎、腦缺氧、腦出血,甚至身體其他部位感染,都可引起新生兒顱內壓增高。微創持續動態監測顱內壓,可以精準地掌握顱內壓力變化情況,從而避免盲目使用降壓措施、並判斷降壓效果,為精確指導降顱壓治療提供科學依據,從而可大大提高新生患兒的治療成功率。  (原標題:未滿月寶寶遭遇開顱手術 小小導管成關鍵工具(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s67qsimx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